11月6日,为期3天的北京论坛(2016)“生态安全与生态城市” 分论坛于北大圆满结束。本届北京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其中“生态安全与生态城市”分论坛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EUC)承办。
分论坛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生态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来自国内外的多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和先锋设计师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生态安全的含义、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实践意义、国际城市生态治理的经验、中国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发展的国际意义及面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左)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副教授Gareth Doherty(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和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副教授Gareth Doherty 共同为分论坛致开幕辞,并主持了以“生态城市主义内涵”的第一场演讲。
国家建设部前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
国家建设部前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首先发言,以《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法制保障与技术支撑》为题,从政策、技术实践角度讲述了在推动生态城市试点过程中怎样推动城市转型。政策层面,国家已制定了生态建筑的相关指标,但仍然存在疏漏。汪光焘先生以生态城市示范区为例,强调了生态绩效评价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顾及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还要考虑土地、水资源、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灵活规划,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城市生态。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员教授Barry Bergdoll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员教授、美国纽约MoMA博物馆前策展人Barry Bergdoll以《城市设计对气候变化的弹性适应》为题,主要介绍了其策划的广受好评的纽约滨水区及海平面上升设计研究成果展览,通过展览由多学科领域人员组成的非城市设计专家团队从生态保护、经济、社会视角展开叙事。同时,Barry探讨了展览是如何作为媒介,将设计师、艺术家、工程师的想法传达给公众,让公众和决策者广泛深刻的了解城市如何应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城市现状及问题,进而影响城市设计的未来。
英国AA建筑学院景观城市主义建筑学硕士生导师、英国普拉斯马公司首席设计师Eva Castro
英国AA建筑学院景观城市主义建筑学硕士生导师、英国普拉斯马公司首席设计师Eva Castro 的演讲主题为《“激进自然”的本源》,Eva女士以其参与设计的多个项目为例,以独特的几何视角探究设计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将非传统的处理方式应用于新型城市建设,将城市绩效实现在几何模型中,用复杂的几何来解决交通、水资源、绿地等问题,打造多学科、多功能的城市空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 Vladan Babovic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 Vladan Babovic 副教授发表了《可持续城市=1/(水x能量x气温)气候变化》为题的主旨报道,提出“未来宜居城市是否能容纳如今快速发展的城市规模”的问题,结合他在新加坡、鹿特丹的研究,引用大量水利学电脑模拟和水文现象数据解说了城市中水、能量、气温及气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可持续城市发展影响,并提出了合理改善城市气候的可行性方法。作为研究学者,他也介绍并强调了公众了解项目设计及成果的过程与意义。
论坛的第二阶段主题为“跨文化视角中的生态城市主义”,由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信息技术系副主任Stephen Ervin 主持。
来自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副教授Gareth Doherty 主旨报告题为《实践中的生态城市主义》。首先他介绍了生态城市的背景,并围绕在EXUMA岛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和实践研究, 介绍了这种“参与式项目”进展中的“参与、多领域工作、教育分享、预景方案”过程方法。他的研究团队将三年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以此作为小岛发展规划的根据和基础,设计了改善并体现居民未来生活设施。团队通过参与岛屿的教育活动,与岛民一同思考巴哈马的人口密度增大、海平面上升、传统工艺未来需求、岛屿生态发展等发展导向问题。
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设计副教授Stefan AI
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设计副教授Stefan AI 以《当代都市的可持续性与城市形态》为题,分析了国外多个城市的进化史,展示了风险式(如拉斯维加斯)、购物式等城市的不同空间布局特征,并对比阐述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密度过于集中、街区模块过大影响低碳出行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国外经验,减少单个建筑体量,增加城市的多功能性,为低碳出行提供更多空间,打造可持续城市。
马德里城市生态系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教授Jose Luis Vallejo
马德里建筑学院建筑系教授、马德里城市生态系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Jose Luis Vallejo报告主题为《网络城市主义》。他主张先改变城市小区域地块,将其互相连接成网络,后从大面积上对城市更新及发展做出影响。他以“空气树”交互景观装置为例,介绍了这个由轻质可再生材料制造,灵活运输拆卸、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人造树(亭)”。“空气树”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也意味着智能化的城市模块将成为改善城市的重要角色。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志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志芳演讲主题为《中国正在向生态城市主义方向发展吗?》,综合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未来趋势。她指出,中国城市除人口密集等特点外,还存在着土地所有权、城市化进程过快等特殊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国家已逐步认识到了环境障碍,通过政策制度限制了超大型建筑、广场的发展,也逐渐意识到景观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海绵城市等指导方针,这种趋势将使得中国城市未来生态更加乐观。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主持了以“实践中的生态城市主义”为题的第三部分演讲。
2017年UIA世界建筑大会科学委员会成员Alvaro Rojas
2017年UIA世界建筑大会科学委员会成员Alvaro Rojas 通过回顾自己的建筑历程和在哥斯达黎加农村的建筑项目,从生态、人文、经济角度深入探讨了他的报告主题《必要建筑》。他表示建筑应该基于所处的地域气候环境并具有应对性,尽量少的改变原有地形,控制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考虑建筑的颜色、肌理、材质与使用者的适应度。他指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指标在未来可能会有变化,但如果建筑对于环境是因地制宜、低影响、具有应对性,对使用者是低成本、舒适、高质量,那就是必要建筑及可持续设计。
Philippe Rahm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PhilippeRahm
Philippe Rahm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Philippe Rahm介绍了《气候性兼职: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建筑》,详细阐述了他曾参与的国内外实践项目,以及不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强调,气候变暖与建筑息息相关,所以建筑设计必定要减轻能源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在丹麦哥本哈根、俄罗斯、台湾高雄等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Philippe Rahm对风向、日照、交通、降水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考量,利用空间形态改善了交通和气候问题,采用不同种类的植被解决了噪音、气温、干燥和排涝问题。
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FCL)的创始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Stephen Cairns
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创始人Stephen Cairns以《未来亚洲城市的城乡生态》题,讲述了他和团队长期关注的亚洲问题。他提出,亚洲和非洲地区的现在、未来城乡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含义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同于欧美地区,亚洲国家城市人口密集,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走向严重失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正确的引导。他指出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大量数据去比对分析、研究,他的团队通过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整合,以不同地区收入、建筑产生的垃圾、地价变化等上百种不同的参数值建模研究,最后的结论是数据模型软件是为了研究和交流讨论,预测城市的发展并非绝对正确。
土人学社学术总监、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TomVerebes
土人学社学术总监、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Tom Verebes 的演讲主题为《城市,自然与适应性城市》。Tom Verebes综合研究了多位学者的学术主张,并结合自身多年的调查结果,认为城市是在不断“生长”的,它会发展,也会腐朽。他认为,城市设计的方法论应该系统地模拟城市公共空间建造、雨水处理等过程,让城市更加适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信息技术系副主任Stephen Ervin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信息技术系副主任 Stephen Ervin以《城市不是树,但...》为主旨题目进行了论坛最后一个分享,他提出城市是一个生活的载体,一个多系统融合的系统,但是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工作者往往只关注于系统中的固定部分,如建筑、人行道结构等不变的载体,反而对城市中不同载体的内在相互影响漠不关心,这样的做法最终将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协调。
在讨论环节,主旨演讲嘉宾们共同讨论了城市建设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设计的方法论、西方经验的借鉴等问题,并提出了城市生态不能一蹴而就,目前仍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设计师们还需继续思考,找到更加理想的方案。
“中国城市对比:广州·西安”展览
参观展览
同时,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生态城市联合实验室(EUC)主办的“中国城市对比:广州·西安”(A Comparison ofChinese Cities)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开幕,诸位嘉宾和与会人员参观了展览。展览以联合实验室今年暑期在广州、西安两地生态城市问题实地调研及设计实践成果为主体,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大量的数据,展现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在生态城市主义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并通过清晰、简洁的说明,向公众介绍生态城市主义的内涵与学术理念。展览预计于11月下旬结束。
联系人:苏氏山水
手 机:13923898585
邮 箱:su@grc33.com
公 司:山月园-山月园打造国内先进的矿山采石场修复、高陡岩石边坡植被恢复及人工假山瀑布造景技术,专业从事矿山修复、边坡治理及山体大地艺术设计、施工,边坡修复设计、施工、养护一体化服务
地 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料坑苏氏山水科技园